拍影片一定要 24 格嗎?為什麼 24fps 比較有電影感?
- 好可愛
- 2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現在的攝影設備越來越強大,許多相機與手機都能拍攝 30fps、60fps,甚至 120fps,但為什麼電影幾乎都還是停留在 24fps(每秒 24 格)?
有人說 24fps「最有電影感」,但這真的只是因為傳統習慣,還是有更深層的科學與心理學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拆解這個影格速率的迷思,看看 24fps、30fps、60fps 各自的優勢與適用場景!

一、24fps 的由來:技術與成本的選擇
在早期電影發展時,膠卷非常昂貴,而 24fps 被選為標準主要是成本考量。
在 1920 年代,電影最初是 無聲電影,當時的拍攝幀率在 16fps 到 22fps 之間,這樣可以節省膠卷成本,但播放時會有不流暢的跳動感。
1927 年,隨著 有聲電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的出現,影片需要與聲音同步播放,而 24fps 被認為是讓聲音與影像匹配的最低流暢幀率。
由於當時的電影放映機與錄音設備技術,24fps 在成本與流暢度之間取得平衡,最終成為電影標準。
這就是為什麼 24fps 會成為電影界的主流標準——它是技術發展與經濟考量的結果。
二、為什麼 24fps 看起來比較「電影感」?
除了歷史因素,24fps 之所以有「電影感」,其實還跟 視覺心理學、運動模糊(Motion Blur)與觀看習慣 有關。
1. 適量的運動模糊(Motion Blur)
電影的運動模糊是 24fps 風格的核心之一。
根據 180 度快門法則(180-degree shutter rule),如果我們使用 24fps 拍攝,快門速度應該設定在 1/48 秒(或接近 1/50 秒),這樣可以讓物體在移動時產生自然的模糊感,接近人眼的觀看方式。
當影格數提高(例如 60fps),快門速度通常也會提高(如 1/120 秒),這會導致 運動模糊減少,畫面更清晰,但也可能讓動作畫面顯得「過於清楚」,失去電影的流暢感。
2. 人眼的「慣性」觀看習慣
人類已經習慣了數十年來電影以 24fps 呈現,這讓我們的大腦自動將「電影感」與 這種較慢的幀率 + 適量的模糊感 連結起來。
當幀率增加到 60fps 甚至 120fps,畫面變得太過流暢,人們反而會覺得像「電視肥皂劇」(Soap Opera Effect),或是像紀錄片,缺乏戲劇性的氛圍。
3. 影格速率與故事節奏的關係
24fps 本身帶有一種「不完美的流暢」,它讓畫面略帶些許跳動感,增強了戲劇感。這種稍微間斷的視覺效果,反而有助於讓觀眾進入 「觀看一個故事」的心態,而不是「觀看現實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好萊塢大片即使有技術可以拍 60fps 甚至 120fps,仍然堅持 24fps 才是最佳的敘事工具。
三、24fps vs. 30fps vs. 60fps:哪種幀率最適合你的影片?
雖然 24fps 是電影標準,但不同的幀率適合不同的拍攝用途,根據影片類型與觀眾體驗的需求,以下是三種常見幀率的比較:
24fps(最具電影感):
適合:
劇情片
音樂 MV
廣告
電影製作
特色:
最具電影感的畫面質感
適當的運動模糊,讓觀眾沉浸於故事
讓畫面看起來更具戲劇感
30fps(較清晰但仍具流暢感):
適合:
企業影片
YouTube 內容
電視節目
特色:
畫面較 24fps 更流暢,但仍保有一定的電影感
適合網路影片與廣播電視節目
讓動作畫面稍微更清楚,細節更分明
60fps(超流暢,適合動態影片):
適合:
遊戲影片
運動賽事
科技影片
慢動作拍攝
特色:
超級流暢,適合快節奏動作場景
更適合 VR 影片與高幀率遊戲
可能讓部分觀眾感到「過於真實」而缺乏戲劇感
四、總結:拍攝 24fps 才有質感嗎?是唯一的選擇嗎?
不一定!但它仍然是最經典的敘事選擇。
24fps 之所以成為電影標準,並不只是技術上的限制,而是長時間以來的觀看習慣塑造了我們對「電影感」的認知,適量的運動模糊、適度的流暢感,使 24fps 能夠讓觀眾自然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然而,這並不代表 24fps 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影片。
30fps 在網路影片與電視節目中更為常見,提供了比 24fps 更清晰、更穩定的畫面。
60fps 則適用於運動、遊戲實況與科技影片,讓動作更加流暢,細節更加分明。
最終,選擇影格速率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根據影片類型、觀眾體驗和風格需求來做出最佳決策。如果你追求經典的電影感,24fps 仍然是最好的敘事工具。但如果你的影片是以流暢度或清晰度為主,那麼 30fps 或 60fps 可能會更適合你的需求。
コメント